八十六年前九二災後的鄧爾雅綠綺園

上世紀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,南社文人鄧爾雅(1883-1954)曾居住在大埔。現時敬羅家塾的石刻,就由金石名家鄧氏親手雕製。他來自東莞,遠祖與錦田、大埔頭一帶的鄧氏同源。在一九二○年代擔任李根源將軍的幕僚,因感受內地兵災頻繁,所以在李將軍位於大埔的房產選了地址,構建了綠綺園。綠綺園因鄧爾雅收藏鄺露綠綺琴而得名,相傳清兵攻入廣州時,鄺露懷抱古琴不屈而死,該琴極有歷史象徵意義。

鄧爾雅非常重視綠綺園以及新界鄧氏的身份,他死後由外甥容庚結集遺作,即為《綠綺園詩集》。他在香港淪陷的三年零八個月裡,並無配合日軍歸鄉政策離開香港,甚至因為替日軍總督部題字換米,而有了「鄧三包」的外號,當中可見時代的辛酸,也可知他已把香港視為自己鄉屬。雖然如此,他也有放開這些的時候。他在四五十年代就因為不可抗力離開了綠綺園,搬到市區居住。

所謂不可抗力,即一次嚴重的風災。據說在三四十年代的一次大天災,就把綠綺園連同鄧爾雅畢生收藏的古書與金石盡數摧毀,唯獨是綠綺琴卻在頹垣敗瓦中奇跡生還,這可算是鄧爾雅七十載的人生中的一件奇事。有關那次天災眾說紛紜,有人說是上世紀五十年代,有人說是四十年代。都會大學講師張歡歡博士在「大埔文縱」的研究當中,曾經考據這個事件,估計那是發生在1937年的丁丑風災(又名九二大風災),那次颱風在9月2日最接近香港。當時大埔受災最為嚴重,據維基百科引用港英政府報告,記述當時大埔受災最嚴重,颱風在新界吐露港引起超過20英呎的風暴潮,災害造成2,565 至約11,000人喪生:

在大埔一帶的漁村被夷為平地,很多村民被大浪捲走,成為是次風災中最主要的遇難者。大埔墟至少60間房屋連同人和家畜等物件被海水捲走沖至大埔頭,令該地災後淪為廢墟。在沙田、船灣、大尾督等地附近的小村莊的情況也較為類似,田間的阡陌和堤圍幾乎全被沖毀。

團隊估計,當時鄧爾雅與大埔頭鄧氏關係密切,他的綠綺園可能是建於大埔頭村,在風災期間受到大埔墟的災情所波及,綠綺園亦無可倖免,迫使鄧爾雅離開大埔。「物比人志堅」,綠綺琴奇蹟保存,也象徵了某種不屈的精神,即使受到外力所波及,仍不可奪堅。在八十六年後同樣的風災日回顧往事,可謂別具意義。

圖一:鄧爾雅綠綺園詩集
圖二:黃賓虹《綠綺園圖》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藏

回到 文縱小識

大埔文縱
新界東文學推廣計劃

上載資料
linkedin facebook pinterest youtube rss twitter instagram facebook-blank rss-blank linkedin-blank pinterest youtube twitter instagram